探究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融合
導讀: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融合

本文為齊魯理工學院校級教研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融合策略研究》(201309)階段性成果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價值訴求和“三貼近”原則的必定要求。解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疏離社會生活的有效途徑在于樹立“以生活為基點”的理念,統籌好理論
教學與實踐教學,合理運用體驗教學法,實現教學評價日常化,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的真正融合。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生活;融合;必要性;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
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05方案①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取得了顯著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但在吸引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解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對諸多困境的重要途徑是回歸
社會生活,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的真正融合。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融合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價值訴求
社會生活通常指人們生活于其中的以衣食住行、言談交往、婚喪嫁娶為主要內容的日常生活領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來說,社會生活的需要是其產生的根源,更是其發展的依據。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人類早期的教育活動是寓于生活之中的,但隨著社會階級的出現,統治階級為強化符合本階級利益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突出了思想性和政治性,才使其逐步演化成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種教育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作為核心內容,而社會意識則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時代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內容、策略、載體等都隨之發生變化。由此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既源于社會生活需要產生,又依據社會生活發展。離開了社會生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就成為了無本之木。
2、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融合是“三貼近”原則的必定要求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上稱為三貼近原則。其中貼近生活,指的是要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深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去,尤其是學生的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1]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的融合符合“三貼近”原則的要求。
3、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生活的融合是解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困境的有效途徑
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在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方式策略、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我們也應看到,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仍面對諸多困境,如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吸引力、感染力不夠,影響力、震撼力不足等。產
上一篇論文:
探索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成功 下一篇論文:
有關于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職工積極性